close

兩次的電影 來自一篇文章
好像用紙筆書寫無法行雲流水地宣洩腦袋裡的情緒 於是又回到了鍵盤上的敲擊樂
在面對生與死的交關插入了許多的黑色幽默
到底過不過得去這麼一關 我想作者在其文之後表示 沒有。
那些繁文縟節讓我想到紀阿玲走的時候
它是一遍一遍慢慢的在淡化那些疑慮和不捨之情吧
過了那麼篇名為父後七日的文章
剩下有些思鄉返鄉之情 以及在大都市裡尋不著定位亂了陣腳的自述
描寫得如此貼切又令人莞爾
還是認為最貼近的文學來自於生活
文不文青的倒也還好
但不免疑問的是 好像是寫作者藝術型的都要來根淡菸或是滯留在咖啡館
彌留在那些BAR裡面稱之為另外一種的時尚
面對喧囂的世界 各自有其逃脫之方法
裡面有篇寫到對"家"的稱謂 正好深得我心
台中住宿處 不能稱之為家 但常常習慣性地掛在嘴邊
好像從桃園回台中用了個"回"字 也嫌自己太過於奇怪 但這兒也不是也不屬於宿舍
於是有了個模糊的定位 從搬去大溪以後換掉了個從小生長的環境更是
於是有種漂流的感覺 因為每個地點都是新的等待開發
作者也有貓 面對每個奇妙又略顯孤寂的夜晚 有溫暖的毛茸茸動物真的可以提供一些安全感
縱使KIWI不在台中了還是可供憑弔的(也許是爹媽想把我引回家的誘因之一吧)
是本值得慢嚼的小說。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