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有點八股的文章~應該很少人想看吧??
為了灌點水,讓很多人看到"正經八百"的我,於是我決定po上來了
(話說我寫很久的哪@@"~600字真難擠,加上魯迅的小說並不是很好讀,心得更難寫="=)
-----------該正經了分隔線--------------
選讀小說: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魯迅—狂人日記
●人物象徵
>
大哥—權威嚴厲的中國傳統家長(禮教化身)
趙貴翁—社會中上層的人(富有階級)
佃戶—社會中被奴役者(非受益階層)
「我」--在「吃人」社會下被犧牲的腳色,作者批判「吃人禮教」的工具
>
坤樹—台灣早期勞工,努力維持家庭經濟(道出早期謀生不易)
阿珠—台灣早期婦女對於丈夫家庭辛苦的付出
阿龍—經濟困難時:不被允許的存在;經濟許可時:下一代的希望
大伯—古板而不接受外來文化的傳統封閉社會
老板—勇於嘗試,全盤接受更新的「西化族」
煙花街—奢侈的享受,也是坤樹的渴望
●寫作手法
> 第三人稱敘述故事,間以第一人稱感覺(括號部分)
> 第一人稱日記法
●主題思想
>
面對理想與現實,以及實現夢想時被嘲諷內心的掙扎
>
充滿人道主義,阻止人們「互吃」(自相殘殺、鬥爭)
●心得
在魯迅和黃春明的小說中,我個人比較偏好黃春明的小說,也許是因為時代的緣故,「狂人日記」我閱讀起來比較吃力,我對它花的時間也相對比較多。
在魯迅的「狂人日記」中,吃人被視為普遍存在每個人中嗜血的劣根性,吃人是不被允許的,可是每個人還是會吃人,不管用什麼藉口(裡面提出了許多正反兩面的例子,如「易子而食」、「食肉寢皮」、忠君、於飢荒時不得不吃...等),連「我」也不確定是否吃過親妹妹的肉。整個社會在他的筆下,是個充滿了黑色與灰色的鐵皮屋,不愧為一代的批判大師。
反觀「兒子的大玩偶」中,黃春明也用極為口語化的詞句,雖然文句間顯得有些俚俗,可是越能襯托市井小民的心聲,讀來更有共鳴感,全文充滿了生存的辛苦感,可是小說中的人物即使他們有脾氣,也有情緒,可是小說中的人物本性還是善良的。在小說中最後未完的「我...我......」讓讀者有頗大的想像空間,也帶出了坤樹不被阿龍認出的、失望的情緒,這裡是我認為全文寫的最好的地方。
多虧有了繪本,讓我更清楚他們兩位的著作。
綜觀魯迅與黃春明兩人雖生在不同的時代,卻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寫出來的作品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格,也許是時代造就人,讓新文學運動出現了一位魯迅點出中國社會的弊病;七○、八○年代的台灣有了一個黃春明,寫出了經濟起飛前(約在五○年代)台灣下層老百姓的生活,讓後輩子孫的我們了解當時人的故事
●參考書目:大師名作繪本—黃春明>,楊翠玉繪圖,格林文化
大師名作繪本—魯迅>,黃本蕊繪圖,格林文化
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皇冠出版
參考資料:「符號」對魯迅>的分析
- Feb 11 Sat 2006 23:05
閱讀心得寫作--黃春明和魯迅小說的思想比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